他頭戴元帥帽、胸前佩滿軍功章,高昂著頭,喜形于色地站在紅場上檢閱蘇軍……這位功勛卓著的元帥就是被譽為蘇聯(lián)“軍神”的格奧爾基·朱可夫。有人說,要不是他的高超謀略和果斷指揮,蘇聯(lián)衛(wèi)國戰(zhàn)爭史或許要重寫。
簡陋墓碑難掩生前榮耀
幾年前,當記者第一次到莫斯科常駐時,就迫不及待地想去見識一下傳說中的紅場。1945年5月19日,就是在紅場舉行了世界反法西斯勝利閱兵式,200面德軍軍旗被拋在列寧墓前,朱可夫驕傲地騎著白馬檢閱了蘇軍。
如今在紅場附近的馬涅什廣場,人們能看到一座雄赳赳、氣昂昂的朱可夫元帥騎馬青銅雕像,屹立在莫斯科國家歷史博物館正前方。雕像上的朱可夫身著戎裝,精神抖擻地站在馬鐙上,身體離開馬鞍,傲然前視。這是一個勝利者的身姿,象征著一個勝利的民族。我們很難設想,如果沒有朱可夫杰出的軍事才能,那場殘酷的衛(wèi)國戰(zhàn)爭將如何收場。
可就是這么一位功高蓋世的民族英雄,死后只在克里姆林宮的紅墻上留下一個小格子。在通往列寧墓的過道邊,記者終于找到了朱可夫的墓碑——約30厘米長的黑色大理石上簡單地刻著“朱可夫 1896-1974”,背后的小格子里存放著他的骨灰。它既沒有列寧墓那么壯觀,也沒有斯大林等人的墓碑那樣精致,甚至有些簡陋,但它對于蘇聯(lián)公民來說,仍是至高無上的榮耀。
如今,每逢衛(wèi)國戰(zhàn)爭勝利紀念日到來之際,俄羅斯領導人、參加過那場殘酷戰(zhàn)爭的老戰(zhàn)士以及普通百姓,都會向朱可夫雕像敬獻鮮花,表達對這位偉大民族英雄的敬意。
苦難生活成就杰出軍人
“父親在他的童年和青年時代經(jīng)歷了太多的磨難,這鍛造了他堅韌不拔的性格。”朱可夫最小的女兒瑪莎回憶說,“父親是一個在逆境中愈挫愈勇的人。”
1896年,朱可夫出生于一個非常貧窮的小村莊,家中的房子小得幾乎無法容納一家四口同時居住。朱可夫曾自嘲說:“擠死總比凍死強。”朱可夫的母親是一位強健能干的農(nóng)婦,父親則是靠修修補補貼補家用的鞋匠。正是這種家庭出身,令朱可夫很早就顯現(xiàn)出強健的體魄和爭強好勝的性格。
11歲那年,為了生計,朱可夫跑到莫斯科做起了學徒。1915年,19歲的他應召加入沙俄軍隊騎兵團。一戰(zhàn)期間,朱可夫因作戰(zhàn)勇敢兩次獲得圣喬治十字勛章,并被提升為軍士。參加紅軍后,在一次遭遇戰(zhàn)中,面對2000敵軍全線逼近,朱可夫率領手下100余人浴血奮戰(zhàn),堅守陣地整整7個小時。他也因此得到了斯大林的賞識,很快被提拔為團長、旅長、直至將軍。
然而1937年,斯大林開始對蘇聯(lián)軍隊進行血腥的“大清洗”,朱可夫此時已在紅軍中服役20多年。盡管他歷史清白,所在部隊也深受斯大林信任,但仍然有人打報告誣陷朱可夫濫用職權,同時為幾個國家的特務機關服務。這是朱可夫一生中面臨的第一次嚴峻考驗,負責“清洗”的內(nèi)務部工作人員已經(jīng)帶著相關的文件出發(fā),前往朱可夫所在部隊駐地……就在這千鈞一發(fā)之際,斯大林卻突然命“清洗”人員撤回,朱可夫就這樣幸運地逃過“清洗”。關于這一情況,一般認為是朱可夫的騎兵背景幫了忙。當時的蘇聯(lián)元帥中,騎兵出身的都受到了斯大林重用,而其他人則大多在劫難逃。
1939年6月,躲過“大清洗”的朱可夫,升任駐蒙蘇軍第一集團軍群司令,指揮蘇蒙軍隊成功地實施了圍殲日軍重兵集團的哈拉哈河戰(zhàn)役,最終粉碎了日軍北進的企圖。朱可夫因此被首次授予“蘇聯(lián)英雄”稱號。1940年6月,他晉升為大將,并被任命為基輔特別軍區(qū)司令,次年升任蘇軍總參謀長,成為蘇軍的首腦人物。 1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