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國演義》是一部充滿政治、軍事智慧的長篇歷史小說,毛澤東早年到韶山井灣里私塾讀書時就喜讀此書,三國故事從此“在毛澤東生命中扎下了根”。后來,毛澤東在一些論著、講演、談話中屢屢提及此書,可以看出他從中汲取到不少有益的養(yǎng)分。這部小說是否影響到他的詩詞創(chuàng)作呢?筆者看來,這種影響不但有,而且是深層次的,已經(jīng)到了“水中著鹽不留痕跡”的程度,必須細(xì)細(xì)品味才能悟出。
一、“金沙水拍云崖暖”之“暖”
1935年10月,毛澤東作《七律·長征》,其頸聯(lián)有“金沙水拍云崖暖”一句。其中“暖”字作何解釋,歷來頗有爭議。有人認(rèn)為“暖”是寫實,根據(jù)是當(dāng)年親歷過江者回憶,“太陽落坡的時候到了江邊,熱得發(fā)昏”,兩岸高山夾著金沙江,“流在江面的,是一股一股的熱風(fēng)”;有人則認(rèn)為“暖”是詩人的主觀感覺,“暖”“寒”對比表現(xiàn)了“紅軍不怕艱險,等閑視之的精神”。筆者以為,這些用以解釋“遠(yuǎn)征難”之“難”力度仍然不夠。
陳晉在《文人毛澤東》一書中談到這首七律時說:“詩中寫了兩條'水',金沙江、大渡河。長征曾渡過近20條江河,諳熟歷史的毛澤東選擇金沙江和大渡河入詩,頭腦里或許閃著兩個令人難忘的名字--諸葛亮和石達(dá)開。”這是有道理的。蜀建興三年(公元225年)春,“亮率眾南征,其秋悉平”。金沙江古稱瀘水,《三國演義》第88回詳細(xì)描寫了諸葛亮“五月渡瀘”的故事。古時瀘水多瘴氣,天熱過江有生命危險。馬岱率軍渡瀘時不知此情,一些軍士“只裸衣而過,半渡皆倒;急救傍岸,口鼻出血而死”,白白折了不少人馬。后來諸葛亮請教當(dāng)?shù)厝,在夜靜水冷時才安全渡過。毛澤東和紅軍過金沙江時,與諸葛亮南征是同一個季節(jié)。雖然已無瘴氣之害,寫“金沙水拍云崖暖”一句卻是在暗用古人渡瀘的典故。著一“暖”這一讓人感覺舒服的字眼,正看出毛澤東藐視強(qiáng)敵的英雄氣概、今人勝過古人的自豪感以及潛藏其中的歷史感。
1/3 1 2 3 下一頁 尾頁